彈翻床(TRAMPOLINE)

1934年,美國體操運動員喬治·尼森(George Nissen),受到馬戲團特技演員的啟發,觀察到他們落在彈性安全網上並利用反彈完成各種空中特技動作,於是製作了第一個近代彈翻床的原型。
尼森將這項設備命名為「彈翻床(Trampoline)」,源自於西班牙“trampolín”,意思為「跳板」。彈翻床運動很快在美國家庭後院流行起來,甚至在二戰期間被用來訓練飛行員的空間感知能力。
美國於1948年舉辦了首屆全美彈翻床錦標賽,至此彈翻床這項運動開始逐漸發展起來,1964年於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London's Royal Albert Hall)舉辦了首屆世界彈翻床錦標賽,當時這項運動尚未有正式的管理機構,比賽結束後,國際彈翻床總會(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Trampoline,FIT)正式成立,標誌著這項運動邁向組織化發展。接下來的30年間,FIT迅速發展,並於1988年獲得國際奧委會(IOC)的正式認可,成為國際體育總會的運動。
彈翻床通往奧運的道路歷時十年,期間採取了「吸引策略」,包括頂尖彈翻床選手在洛桑的奧林匹克博物館外表演,當時時任的IOC主席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Juan-Antonio Samaranch),以及其他國際奧委會成員皆在觀眾人群之中,最終彈翻床運動成功進入奧運舞台。
根據聯合決議,FIT於1998年底解散,並於1999年1月1日正式成為FIG的一項競技項目。彈翻床自2000年雪梨奧運會起成為奧運比賽項目,創始人喬治·尼森(George Nissen)也親臨現場,滿懷自豪地在看台上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目前,彈翻床個人比賽的評分標準除了「難度分」(Difficulty)和「技術分」(Execution)之外,還包括「飛行時間」(Time of Flight),即選手在空中停留的時間;以及「水平位移」(Horizontal Displacement),即選手與彈翻床中心點偏移的距離,由這些因素共同決定選手的最終得分。彈翻床成套動作的特點為動作高且連續不間斷、富有節奏,一套彈翻床動作應由各種向前、向後的轉體或非轉體的空翻動作組成。運動員完成全套動作時,應表現出優美的身體姿勢、正確的動作技術,理想的高度與高度的一致性、重視空翻的展體技術和精確落點的能力以表現出對身體的完美控制。隨著器械技術不斷的更新,與訓練科學化的進步,彈翻床選手如今創造出更多高難度動作(如屈體前空翻四周晚轉180度)並展現了前所未有的空中高度,在高與難之間的突破源自於扎實的技術琢磨與確實的基本動作積累。
在世界舞台上,亞洲的中國與日本,歐美的英國與加拿大,東歐的俄羅斯與白羅斯都在國際賽場上擁有優異的實力表現並告訴世界他們是熱衷彈翻床運動的國家。

聯絡我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