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律體操(RHYTHMIC GYMNASTICS)
與競技體操這項姊妹運動一樣,韻律體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甚至早於古希臘的體操。在古埃及就可以找到相關的蹤跡,當時人們鼓勵對人體形式的美學表達,並將美提升到崇拜的層次。在古埃及的陶器、墳墓甚至一些金字塔中,都記載了最早的體操證據,其中描繪了女性進行後彎動作,甚至成群結隊地持球跳舞。古典詩人荷馬(Homer)在他的史詩作品中,經常描述當時的運動和遊戲,他特別提到法亞克斯人(Faiakes),他們的表演者伴隨音樂以球進行舞蹈。
文藝復興時期,芭蕾舞引進義大利和歐洲部分地區,工業時代的革命性變革,促使人們漸漸認識健康勞動力的經濟價值,進而開始重視體育教育。當時女性並不被鼓勵參與競技運動,但團體體操,特別是伴隨音樂的表演,在 19 世紀的社會被接受並受到推崇,瑞典體操這類的活動普遍出現在各個社會階層之中。
喬治·德梅尼(Georges Demenÿ,1850-1917 年) 是一位法國生理學家兼攝影先驅,擁有匈牙利血統,他在女性體育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主張透過手持道具,例如花圈和棍棒,來進行伸展肌肉並提升柔韌性。
另一位重要的貢獻者是法國音樂家兼教育家,弗朗索瓦·德爾薩特(François Delsarte),他認為運動是優雅、美感、健康與成功的關鍵,他所創造的「表達系統」被推廣為有助於提升歌唱、舞蹈和戲劇表演的方式,他對動作與美學的觀點,構成了現代韻律體操的基本原則:透過動作來表達情感(expression through movement.)。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變革,誕生了現代舞蹈,它作為對古典芭蕾嚴格規範的反叛,滿足了對個人表達的需求。美國舞蹈偶像伊莎多拉·鄧肯(Isadora Duncan,1877-1927 年)深受德爾薩特影響,是現代舞蹈發展的關鍵人物,她的舞蹈打破了傳統禁忌,強調自然動作、美感與自由表達,他的表演獲得了極大的讚譽,奠定了現代舞的基礎。
瑞士音樂家兼教育家,埃米爾-雅克·達爾克羅茲(Émile-Jaques Dalcroze,1865-1950 年)同樣對韻律體操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的理念融合音樂與舞蹈,日內瓦的達爾克羅茲學院(The institute Dalcroze founded in Geneva),至今仍採用他首創的「音樂律動(eurhythmics)」教學法,教授韻律體操。
1920 年代,達爾克羅茲的理論在蘇聯建國時期便得到了支持,紛紛開始在企業、工廠和教育機構中設立女子體操組,目標是改善健康和工作效率。 1934年,莫斯科體育學院(Moscow's Institute of Physical Culture)成立了專門教授音樂律動的部門,稱為「藝術動作與雜技系」(Department of Artistic Movement and Acrobatics)。與此同時,列寧格勒的P.F.列斯加夫特體育學院(P.F. Lesgaft Institute of Physical Culture)也創立了一個類似的「藝術動作學校」(School of Artistic Movement)。
1911 年,來自達爾克佐澤學校的德國教育家魯道夫·博德 (Rudolf Bode), 創立了博德韻律體操學校 (Bode-Schule für Rhymische Gymnastik),並迅速開始培訓數百名教師。這所學校至今仍然存在,對韻律體操的技術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受馬林斯基劇院(Mariinsky Theater)大師們的影響,這項運動於 1946 年正式成為一門獨立的運動項目,專門由女性練習,並被稱為「韻律體操」(俄語: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Гимнастика,直譯為「韻律體操」)。
在 1949年舉辦了第一屆全國比賽,僅由女性參與,被稱為Khudozhestvennaya Gimnastika(字面意思是“韻律體操”)。
1928年至1952年間,使用木棒進行的團體體操曾是奧運會女子比賽項目,然而,該項目後來被女子競技體操(Women's Artistic Gymnastics)從中剔除,並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體操比賽項目,於1949年,正式舉行第一屆全國性的比賽賽事。
韻律體操運動最初被稱為「現代體操」(Modern Gymnastics),在1963 年於布達佩斯舉辦了首屆世界錦標賽,同時也是韻律體操正式成為國際體操總會(FIG)競技項目的年份。當時比賽由蘇聯選手柳德米拉·薩文科娃(Lyudmila Savinkova)佔據主導地位,她獲得了全能(All-around)、徒手(Free Exercise/無手具)和環(Hoop)這三個最初設立項目的冠軍,隨後球(Ball,)、棍棒(Clubs)、彩帶(Ribbon)和繩(Rope)等項目陸續被加入,其中,繩子在2011 年被取消,不再列為世界級個人項目的輪替手具之一。
1951年,韻律體操誕生於保加利亞,並發展出一種與蘇聯學派截然不同的競爭體系,強調風險動作,而非蘇聯學派的古典舞蹈風格。到了1970 年代,保加利亞的體操選手超越了蘇聯,將這項運動在美學上推向了新的高度,而1980 年代的團隊冠軍至今仍被廣泛稱為「黃金女孩」。
韻律體操個人全能獎項首次亮相於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2年後,團體獎項則被納入亞特蘭大奧運會,當時西班牙隊(被稱為「黃金女孩」Las Niñas de Oro),奪得了首枚奧運團體賽金牌。
自 1980 年代末期以來,蘇聯(隨後是獨立的白俄羅斯、俄羅斯和烏克蘭)一直是這項運動的主導力量。俄羅斯在奧運會上連續五屆產生冠軍,她們是尤利婭·巴爾蘇科娃(Yulia Barsukova,2000年)、阿琳娜·卡巴耶娃(Alina Kabaeva,2004年)、葉夫根尼婭·卡納耶娃(Evgeniya Kanaeva,2008年和2012年)以及瑪格麗塔·馬蒙(Margarita Mamun,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