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競技體操(Women’s Artistic Gymnastics)

在古希臘,儘管女性沒有參加古代奧運會,也被排除在軍事演習之外,但由於身體的完美被高度理想化,女性也會進行體操練習。在羅馬帝國崩潰一千年後,人文主義的出現及希臘與羅馬哲學和科學的復興,最終導致了體育概念的出現(更多資訊請參見男子競技體操歷史)。於18世紀和19世紀,有組織的體操再次被引入西歐,上流社會的女性有機會參與體育和休閒,直到工業革命及其相應的社會動盪,大量女性加入勞動力隊伍,各階層和體育運動的女性才重新團結起來。

當時,團體健身操(Group calisthenics)通常被稱為瑞典體操(Swedish Gymnastics),通常伴隨著音樂進行,被認為對女性有吸引力,也正是這些團體套路,構成了第一個女子競技項目。1928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九屆奧運會上,體操團體賽是唯一的女子比賽項目,日後的幾十年間,女性新增了一項名為“飛環 (Flying rings) ”的比賽,直到1956年,開始舉辦了女子競技體操四項,以及綜合性全能和團體比賽。其中高低槓項目,自八○年代以來,女子體操在動作技術上,大量移植和採用男子動作,如男子單槓的向後大回環、 "特卡切夫" 騰越、 "京格爾" 空翻、 "旋" 下等。同時,女子體操的創新也常為男子體操引用,無論是在器械規格還是動作構成上都經歷了根本性的轉變,與原來的姊妹項目男子雙槓相比,更加接近男子單槓。
蘇聯在1952年奧運會上亮相,將這項運動提升至另一個層次的水平,締造了在團體比賽中四十年不敗的成績,蘇聯選手拉里薩·拉蒂尼娜 (Larisa Latynina) 在 1952-60 年間贏得了 18 枚獎牌,至今仍是奧運史上獲得獎牌數量最多的女性。20世紀下半葉,女性因運動成就而受到廣泛讚譽,奧運體操比賽的電視轉播向數百萬人介紹了這項運動,她們的表演擄獲了觀眾的心,娛樂價值受到大眾認可。

從1968 年到76 年間,維拉·卡斯拉夫斯卡(Věra Čáslavská) 的勇氣;奧爾加·科布特(Olga Korbut) 的大膽;以及納迪亞·科默內奇(Nadia Comăneci) 的完美創造了這項運動的一場革命,讓年輕女孩紛紛湧入體操房追求自己的競技夢想。

幾十年來,女子體操運動一直由東歐國家主導,捷克、蘇聯、東德和羅馬尼亞幾乎無人能敵,而中國則在1979 年加入了這場競爭。從21世紀開始,美國、俄羅斯、羅馬尼亞和中國等傳統強國,在這項運動中佔據主導地位,義大利、英國和巴西等其他國家也正在培養世界冠軍。自2013 年以來,美國人西蒙·拜爾斯(Simone Biles) 不斷打破紀錄,與拉蒂尼娜(Latynina)、卡斯拉夫斯卡(Čáslavská)、科默內奇(Comăneci)、丹妮拉·西利瓦什(ROU) 和斯維特蘭娜·霍爾金娜(Svetlana Khorkina) (RUS) ,陸續成為這項運動的歷史偶像。

聯絡我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