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競技體操(Men’s Artistic Gymnastics)

早期的體操比賽通常在戶外舉行,並使用各種器械,包括爬繩和飛環,以及團體健身操和團體器械,如團體單槓,從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到1932年第十屆奧運會,男子競技體操除雙槓、單槓、鞍馬、吊環、跳馬外,還包括爬繩、跳高、跳遠、撐竿跳高,或推鉛球、150公尺跑、舉重等,每屆比賽也不盡相同,直到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宣告了體操運動的革命,並引入了當今六種器械的現代體操時代。

五○年代以前,男子體操主要在德國、法國、瑞士、瑞典、美國等國之間角逐。在1952年第十五屆和1956年第十六屆奧運會上,團體冠軍為蘇聯所得。1960年第十七屆奧運會至1976年第廿一屆奧運會,團體冠軍一直為日本所得。自1980年第廿二屆奧運會以來,多由蘇聯得團體冠軍。由於蘇聯和日本皆推崇表演中的藝術性、技術性和創造力,這種理念催生了持續數十年的競爭,迅速將這項運動推向更高層次的精湛境界,其中蘇聯以其「科學化」的體操學派震驚世界。(FIG)

早期,體操動作技術是以基本動作的形式為主,到了六○年代,選手們開始在一些項目上開始創新難度,例如地板的團身後空翻兩周;吊環的出現直臂大擺和高轉肩等動作;單槓的高騰越動作取代了直角擺越動作,也出現了直體後空翻轉體360°、720°等下法動作。七○年代體操技術有了快速的發展,在1972年第廿屆奧運會上,日本選手塚原光男(Mitsuo Tsukahara)首創單槓"旋"下,首次在世界大賽上完成了既要橫軸翻轉兩周、同時沿縱軸轉體360°下的複合高難下法。

該項技術迅速在除鞍馬以外的所有男女體操項目中得到移植和發展(陸上運動學系/學術專長介紹)。奧運冠軍如遠藤幸雄(Yukio Endo)、米哈伊爾·沃羅寧(Mikhail Voronin)、小野喬(Takashi Ono)、阿爾伯特·阿扎良(Albert Azaryan)和塚原光男(Mitsuo Tsukahara)等人開創了以他們名字命名的動作,將自己的名字刻印在如今全球體操館,選手們每天練習的技巧之中。(FIG)

體操規則(Code of points)發揮了對體操競賽的關鍵作用,瑞士體操教練亞瑟·甘德(Arthur Gander, 1909-1981)在1966年至1984年擔任國際體操聯合會(FIG)主席,制定了體操動作的評分規則首版,這套評分系統的概念仍被沿用至今。現今的國際體操聯合於每四年奧運會結束後修訂體操規則內容,以此完善體操競賽,包含在1992年世界級體操比賽開放專項選手,允許選手可專注於一個器械,這一慨念延長了選手的職業生涯,進而使體操比賽的競技水準推進到更高的層次。此外,會於2001年,引入了一種新的跳馬器械,以提高跳馬項目的安全性,並增進了跳馬技術的發展。並創造了許多的體操傳奇人物,如鮑里斯·沙克林(Boris Shakhlin,)、加藤澤男(Sawao Kato)、尼古拉·安德里亞諾夫(Nikolai Andrianov)、亞歷山大·季佳京(Alexander Dityatin)、李寧(Li Ning)、阿列克謝·涅莫夫(Alexei Nemov)和內村航平(Kohei Uchimura)等,讓觀眾和裁判為之驚嘆。(FIG)
 

聯絡我們留言